学校简介西南科技大学蜀山峻秀,涪水含章。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人杰地灵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校址为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诞生于这里。第一套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都诞生于这里,被誉为中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摇篮。中国计算数学研究的先躯、数学大师赵访熊、著名无线电学专家、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奠基人之一李传信、中国激光研究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中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开拓者、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等著名学者在这里工作多年。西南科技大学溯源于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四川江津窑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历经风雨、几经搬迁,学校发展成为: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校园占地4088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西南科技大学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西南科技大学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3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7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76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科研平台23个;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2001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硕果累累。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采用“1+2+1”的培养模式,选派优秀大一本科生在第二学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第四学年回到母校继续学习。该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已累计有36名学生参与交换学习。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由学生自愿申请、学院考核,2012年学校从7个学院的10个相关专业中选拔了10名学生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学习。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同样采用“1+2+1”的培养模式。该项目从2009年开始实施,已累计有40名学生参与交换学习。2012年学校从4个学院的6个相关专业中又选拔出了14名学生前往南京工业大学进行学习。历史沿革西南科技大学1965年春天,绵阳人眼中和耳中多了一个十分陌生的信箱代号——651信箱。651是个什么单位?当绵阳人从一辆辆穿梭往来于绵阳青义这片建筑工地、上面印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名称、参与短期援助的解放牌汽车上,从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的四川省建六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口中,从地方干部口中,最终破释了疑问——这里建造的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651是该项工程的信箱代号。1966年春夏之际,中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清华、北大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之一,远在几千里之外的651建设工程也随之陷入了瘫痪停顿之中。1969年岁末,651工程在停停顿顿、历时五年的磨难后,终于结束了它所担负的这段历史使命,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1976年至1978年间,清华绵阳分校先后为原绵阳地区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工厂企业单位培训了一批批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以此增强和提高绵阳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当年的绵阳城市小,名气不大,环境条件差,物资供应短缺匮乏,文化生活更不值一谈。加之分校位置偏僻,信息不灵通,从北京来的教职员工中,众多人是夫妻两地分居,种种矛盾因素,最终引发出来自北京的分校员工一致要求返回北京的强烈愿望。1979年初春,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中央批准分校迁回北京。整整25年过去了,这片历尽政治沧桑的校址后由四川建材学校变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西南科技大学。绵阳人忘不了这段历史,现在依然有人把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西南工学院1933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1949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1950年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隶属关系同上)西南科技大学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更名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关系同上)1952年西南建筑工程学校、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关系同上)1957年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隶属中央建筑工程部)1965年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改建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隶属建筑材料工业部)1974年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隶属关系同上)1978年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隶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92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隶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98年绵阳市纺织技工学校、绵阳市丝绸技工学校并入西南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8月23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工学院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学校容校貌图书馆西南科技大学校图书馆在用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业务辖全校16个资料室;图书馆分为二个部分,校区西苑是以工学收藏为主的工学馆,东区中心馆舍于2003年启用。全馆设有各类阅览室、自习室30余个、阅览座位4923席,功能齐全,环境优良。馆藏资源总量620万册,其中中文书刊570万册,外文书刊50万册;网络及镜像数据库30多个。馆藏突出材料、资源、环境、计算机、电子、机械、建筑、农学等学校重点学科。近几年来,学校大力进行资源建设,纸质图书、电子资源均得到较大发展,在学校资金十分紧张情况下,资源购置连续几年增长,其中年增新书大于11万册,电子资源的也呈直线增长。以网络化、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图书馆始终积极探索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办馆效率。自1995年起即开始建设自动化管理系统,从PC+Server的DOS版的文津系统(西山校区为金盘系统)逐步升级改版到综合性能良好的汇文系统,并建立有不间断电源、远程备份等保障手段,系统连接全校14个资料室,统一编目平台,为图书馆的高效运作及全校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保证。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信息中心,与网络中心直接建立了千兆级连接,所有终端100兆到桌面,为校内外读者提供了高速、稳定、有效的电子资源访问保障。图书馆积极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构建了SAN结构双路冗余光纤存储设施,与DAS结构的直接访问磁盘阵列共同构成总量达15T的本地海量存贮体系。保证了网上资源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图书馆全部基础业务包括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学科导航、文献传递等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形成了由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构成的网上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不同层面的读者提供题录、文摘、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以及电子图书的查询、浏览和下载服务。图书馆还引入超星数字化加工平台,为教师提供课件资料、为学生提供参考工具,为研究人员提供最新专题资源库。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土地4.98平方公里。建园初期,园区采取“市校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模式,由绵阳市人民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绵阳市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在科技部与国防科工委共同支持下建设的国家军转民科技园区实行“三块牌子、—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设立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暨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学校副校长罗学刚任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学校设立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园区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了行政体制创新,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和“小机构,大服务”,坚持管委会集中力量管好规划、集中力量创造良好环境,主动让渡社会职能,采取了市场化的开发建设机制,探索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方式和灵活运作的机制,医疗卫生、文化、通信、商贸等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坚持开放式办园,紧密依托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长虹公司、九洲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吸引西南科技大学、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金、人才到园区发展,并且和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财大、北京邮电大学、深圳清华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园区有专业孵化器4个,分别是新材料技术专业孵化器、信息技术专业孵化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场地面积7570平方米。综合孵化器1个,场地面积为22000平方米。此外,与九洲集团合作共建了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园区引进了注册资金达1.2亿元的四川天晨投资控股公司,从事担保、风险投资等业务,扩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范围。园区分别投资5000万元和100万元参股绵阳市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绵阳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园区引进了法律、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12家,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另一方面为孵化企业提供发展咨询、市场、技术等增值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创业软环境。目前,园区入驻企业总数为374个,生产总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利润2000余万元,成功打造出维博电子、西科种业、科瑞软件、长鑫新材料、福德科技、昊天电子、艺精长运等一大批高科技骨干企业。有研发机构21家。入园科技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4项,已获专利22项。园区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8年底,经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开始实行“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组建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负责科技园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大学科技园办公室挂靠学校产业处。国际合作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智利、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了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学校能够从昔日的四川建材学院、西南工学院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并在西南科技大学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围绕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学校一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实质内容的国际合作项目和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增强国际影响力。西南科技大学截止2012年12月,学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1次,接待来访团组1193人次,派出短期出国(境)访问203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合作研究252人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8人次,派出校际交流学生271人次,应邀来校讲学的外国(境外)专家190余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合作科研专家167人次,外国留学生110余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公派出国(含西部项目与国防科工局专项项目)42余人次。在“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才回国及国际汉语教育推广工作,促进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切实推进和深化与海外友好院校的合作关系,丰富和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管理服务等合作项目的实施,开创学校教育外事工作的新局面,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225人,副高级职称以上796人,教师中博士研究生433余人,硕士研究生1054余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2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120余人次。学院设置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西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西山校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学科建设一.省重点学科1.材料物理与化学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该学科以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应用现代物理研究方法、计算技术、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和测试技术,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规律,以及它们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的不断凝练,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逐步形成了以碳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为特色的学术团队和研究方向。拥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高压材料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实验室、四川省纳米技术检测中心、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有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获得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防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15项,省部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成果鉴定4项;成果获奖6项;申请专利12项,获授权专利2项。2.材料学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重点建设项目,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该学科以生物质材料加工、建筑及防护材料、激光聚变靶技术基础等方向为特色,实行新的办学体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科研、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先后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专业(方向)。拥有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联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9人,其中有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分委员会委员1名;获得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973项目1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防项目9项,国务院其它部门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25项,省部级项目16项,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成果鉴定10项;成果获奖14项;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11项。西南科技大学3.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国家特色专业。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境工程孵化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科技大学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专用实验室面积达8600m2;仪器台件数为1100台(套),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计200台(套),仪器设备价值共计1500万元。本学科在编教师2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讲师7名。参与国家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36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50余篇,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水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农林废弃生物质改性与工业化应用、大气污染控制。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方向。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已建成"反求工程及快速制造"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程工业及其装备制造"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室"、"机电控制系统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光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校级重点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59人,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总经费683万元,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95篇,其中4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科研成果转让13项,直接经济、社会效益120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现代信号处理与传感测试、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建材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5.计算机应用技术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本学科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及专利15项。与四川长虹、四川九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计算机仿真与图像处理。6.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重点建设项目,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依托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应用技术两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现有硕士生导师26人,其中正高职称的15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1人。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和省部级重点攻关等纵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余篇,大量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运动测控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综合自动化;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微系统集成与控制。7.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有非金属矿研究所,矿物材料研究所,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50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已评选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教师先后完成了国家支撑计划、863等国家级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3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矿产地质与勘探工程、矿产经济与矿物环境安全、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8.企业管理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科是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9人,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博士11人。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1项、市厅级项目38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学报》、《预测》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市厅级科研奖励61项。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企业运筹与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管理。9.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通信技术、网络融合等专业实验室。该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学术队伍。现有高级职称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博士导师3名。本学科已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研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50万元。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通信;无线测控及无线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10.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本学科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中外图书4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00多种,并设有电子文献数据库、音像库。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3人,教师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60余人。西南科技大学2004年至今,该学科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译著。包括数十篇优秀论文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界》、《中国外语》《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国家级外语类专业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6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双语辞典研究、加拿大文学。11.植物学植物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方向。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其中有7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名,市科技拔尖人才5名,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1名。多年来,小麦、水稻育种等领域成绩突出,其中"绵农2号及姊妹系小麦品种绵农3号选育"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育出水稻新品种33个、小麦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3亿余亩,创社会经济效益约70亿元;10多个水稻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纯收入500余万元。该学科共有3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重要核心论文6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大分子材料的改性与深加工、环境植物学、植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学。二.国防基础学科西南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国防基础学科。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省部共建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m2,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校内实验实习用地近200亩,具有各类研究室二十多个,校级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其中,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省优专家2名,市科技拔尖人才5名,校级教学良师1名。本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辐射生物种质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微生物-核素相互作用及核除剂技术研究、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三.博士点四川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序号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学科一级学科所属学院1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院2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学院3环境科学与工程环资学院4支撑学科机械工程制造学院5生物学生命学院6土木工程土建学院学校贡献西南科技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校园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成立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36家大型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余所国外及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欧盟资助的“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与培训模块的开发”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西南科技大学学校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与优势,并设有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6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等奖励350项。2011年,学校科研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2011年学校国家科研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首次获得科技部973项目,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单个课题立项经费首次突破5000万元。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为历史最好;纵横向科研立项418项,立项经费14102万元,比2010年增长253%。申报和受权专利方面,申报专利122项,受权专利36项,其中受权发明专利27项,比2010年增长540%;重要学术论文方面,在重要核心上发表学术论文421篇,比2010年增长151%;被三大检索收录415篇,比2010年增长161%;获省部科技奖10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学术专著(五大出版社)5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科技工作胜利实现年度开门红。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育了近十万英才,大部分已成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机械等行业管理与技术骨干,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历任领导职务姓名任职起止时间四川非金属矿校党总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石海玉1966-1977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代院长资,文斗1982-1984四川非金属矿校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李,森1977-1978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党委代书记郭振江1982-1984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李伯,蜂1984,-1991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院长万起鹏1984-1992万,朴1992-1993西南工学院党委书记刘桂芬1992-1998西南工学院院长万,朴1993-1998西南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坚1998-2000四川省,遂宁,农业学校校长蒋海宁1952-1958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望胜1978-1983龙,太康1983-1988黄尚勋1988-1992邓国涛1992-1995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田承绩1980-1983宓庆深1984-1988向遵湘1988-1995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向遵湘1995-2000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邓国涛1995-2000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坚2000-2004西南科技大学校长林祥棣2000-2004党委书记王俊波王俊波,男,1956年1月生,四川青神县人,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建工作、干部工作、学校发展规划、国家安全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联系信息工程学院。王俊波同志曾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一室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所长。王俊波同志长期从事光学、激光、光电子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国激光》、《大气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指导博士生3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主持和参加了863—410科研项目、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和教学成果曾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曾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高技术863激光技术领域先进个人。王俊波同志是中共绵阳市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共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社会兼职: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第四届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专家库成员等。党委副书记肖正学肖正学,男,1956年1月出生,四川省开江县人,中共党员,岩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昆明理工大学采矿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1月赴美国南达柯达矿业学院做访问学者,1992年12月在美国南达柯达矿业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回校任教。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人事工作、财务工作、外事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人事处、计划财务处;联系环境与资源学院。肖正学同志曾历任西南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副主任,西南工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西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肖正学同志长期从事控制爆破与环境安全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在研国防重大基础研究等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广西等地推广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余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肖正学同志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党委常委庹先国庹先国,男,湖南澧县人,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任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测控技术”分中心主任。2001年至200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作访问学者。要从事核地球物理勘探、灾害监测预警、核分析与检测技术、辐射环境评价与放射性核素迁移机理研究等工作。2012年5月9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2001年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作为四川省优秀青年专家赴欧洲考察;2003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四川省委组织部主办的“第一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修班”学员;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6年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最高奖“地质金锤奖”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为首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年,庹先国教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庹先国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上产生的第三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核技术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核技术应用领域教授级咨询师。是中国核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测试学会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工委员会委员。知名校友吴靖平中共四川省第十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原中共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凉山州委书记刘国强中共四川省泸州市委书记■(标记“■”部分为原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校友)钟旭秋重庆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刘作禄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文四川省眉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新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西南科技大学陈行祝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述芬德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周湛鸿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秘书长李京平绵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绵阳市委主委唐天志五届遂宁市政协副主席■张才明重庆市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永全重庆市长寿区政协副主席■冯卫四川什邡市委副书记曾祥炜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庞中华著名书法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刘碧贵全国“三八红旗手”、小麦育种专家宋成法苏科工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奎元四川雪宝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山虎青海祁连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选民中材国际工程股份公司任副总裁西南科技大学魏维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行长袁平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乃军四川省武都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副总经理■王祥荣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甄广川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杨羚野本名杨德斌,四川安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诗人学会会员。卢广山博士,中国一航机载产业部部长,兼任中航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园文化科大校徽西南科技大学校徽一、校标图案说明图案标志主体是由西南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SWUST”基本元素组合构成的。图案呈圆形,图案内圆上弧的中文校名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的手写体;下弧是西南科技大学英文全称,中英文校名首尾相连。二、校标设计元素涵义“S”造型取自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学校地处青龙大道、背靠龙山、脚踏龙溪埝的地理环境相吻合。龙身采用橙黄色为基本色调,呈自西向东腾空而起状,正在腾飞的龙,代表西南科大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T”的造型寓意为科学平台?,蓝色寓意为深邃的科学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三根构成立柱式给人以稳定感,同时展现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特色。“T”与“S”造型的组合成火炬?,象征了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真理与希望之火,勉励西南科大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U”造型取正两片成长的“绿叶”?,象征了生命与希望,与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的使命相一致。该部分主色调采用橄榄绿,寓意和平、民主、平等、自由、科学的现代大学精神。西南科技大学“U、T”结合形成“W”造型?,形如西方传统器乐“琴徽”的外观造型,象征着西南科技大学和谐、愉悦、通达、开放的育人环境和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标志主体形如腾飞的巨龙、燃烧的圣火,又如盛开的生命之花。标志主体与标志附体的结合使整个标志又形如“印章”,寓意为学校育人的社会责任。古朴自然的龙的形象与流线型的绿叶和象征现代工业的几何形体结合,使整个标志既严谨有致又活泼生动。整体造型独特、自然,易于识别。校标的总体寓意拟达到激励学校师生之斗志,体现学校校训“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精神的目的。科大校训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注解:厚德西南科技大学"厚德"源自《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奋斗不止;地势平阔,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其中"自强不息"即永远奋斗,勇敢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拼博抗争精神。"厚德载物"即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宽广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正是以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努力进取,生生不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学"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按:当今大学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对学生而言,"博学"更是其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另外,从大学之办学理念着眼,"博学"还兼有"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之意,即一所真正的大学就应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恢宏气度。笃行"笃行"意即专心实行,认真实践。源自《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贯重视的"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中国传统教育尤其强调:"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孔儒指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建党立国宗旨的当代中国,其大学教育更应继续和经扬"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这一民族优秀传统。创新"创新",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华夏祖先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这一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赖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思维和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而大学,则正是继承弘扬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正是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校庆歌曲《西南科技大学校歌》歌词西南科技大学校庆歌曲科技之城,李白故乡我们在这里播种金色的希望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我们薪火相传书写腾飞诗行啊!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共建的奇葩在这里绽放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我们开放包容谱写伟业华章蜀山俊秀,涪水含章我们在这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志存高远,励志图强我们辛勤耕耘高奏奋进交响啊!西南科技大学振兴中华的理想从这里起航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我们追求卓越共铸明天辉煌科大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文化建设社团文化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工作起源于1981年,截止2012年,西南科技大学拥有近90家学生社团,涉及文化艺术类、科技创新类、志愿服务类、专业学术类、体育竞技类等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了该校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文化体系。寄学于乐,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课程知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该校百鸣文学社为“全国十佳文学社团”,“英语协会”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桥牌协会为“省优秀棋牌社团”,动漫社为“四川省十佳学生社团”,无线电定向侧向运动协会、航空航天学社等科技类社团多次荣获数项国家级奖励。校园媒体大学新闻足以代表一个大学的精神,有了大学的新闻,足以使大学活泼有生气,是全校师生亲如晤对”这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谢六逸所言。绵阳,作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军事工业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位于绵阳市北郊的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畔西侧,坐落着一个年轻而又引人瞩目的学院,这就是文学与艺术学院。由新闻系成立的龙新通讯社和龙新网,在学校的影响深远,其中由龙新通讯社主办的《龙新时报》、《龙新播报》、《龙新周刊》等一系列极具西科特色的节目深受学生们的关注,而龙新网以日均200个左右的独立ip用户访问的成绩是大陆高校新闻院系网站所少有的成绩。西科青梅西南科技大学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最高学府,一直秉承着用“科技”丰富在校学子的大学生活。西科青梅,是作为西南科技大学首个校园资讯类客户端,也是全校影响力最大的校园新媒体平台。截止10月27日,在全校已有超过1万的用户数,一些已经毕业了的校友,都在通过西科青梅,来了解学校的最新发展动态。领导关怀领导视察中央等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先后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9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率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左2: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左3: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右1: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深入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早日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学校作品西南科技大学赋作者:陈烈蜀山峻秀,涪水含章。大禹在前,开治水之先河;李白其后,颂唐诗之高亢。一曲涪江水,半部盛唐诗。科技城为中国之独有,产学研乃神州之首创。栋梁有志撑高厦?期待后人谱华章!人杰地灵,绿树成荫,碧水环绕,四季宜人。西南科技大学潜心于农,专注于工,博学于文,研修于理,精心于商。农工文理商,纵横于神州,享誉在华夏。农乃国之根本,工是强国之基石,文为和谐之源泉,理谓进步之动力,商恰活络之制剂。不求宏伟与雄壮,但愿步步为营。百尺竿头,勇立潮头。不愿抛头露面,但求富国强民。艰苦是立校之本,特色为建校之名。从窑业之兴起,从矿山中走来,建材建工都为国家之需要;从农校之开头,从经济之崛起,农专经专全是时代之要求。孜孜以求,步步稳扎,中专大专,从小到大,不贪名誉,淡薄利益。建院留得美名传,华夏两所此居一。工学院,新体制,成为国家试验田;舍小家,顾大家,为民族甘饮头啖;科学城,新机遇,西南科大从此起;在此地,产学研,蓬勃兴起盛于斯!人才乃强校之基,博士院士比皆是。长虹九院,集企业科研之精华,为了兄弟不为惜。年年出人又出力,讲学授课经常事,设备共享,资源共用,搭建新平台,始创产学研。师者亦师亦专家,学校企业共提升。学有所用,杜绝空中楼阁;产业支撑,绝不夸夸其谈。桃李同心,西科扬名田间地角;学子努力,教四方贺西科繁昌;齐心协力,纵青春与五洲共寥廓。师生相勉加快鞭,六十华诞大家唱:为祖国加油,为民族立命,为人民排难,为西科争光!学校地址本部新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本部老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宝龙路22号西山校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南路4号相关新闻双选会现场首场校园大型双选会搭台掀起2014届毕业生就业热潮2013年11月1日上午,学校东八广场人潮涌动,西南科技大学2014届毕业生校园大型双选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该校及其他高校的近万名毕业生参加了本场双选洽谈会。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三峡分公司、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408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参会,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12673个就业岗位。校领导张强、朱强、曾贤贵等亲临现场指导,各学院的领导、教研室主任、本科生导师也来到双选会现场指导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学: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本学科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及专利15项。与四川长虹、四川九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计算机仿真与图像处理。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有非金属矿研究所,矿物材料研究所,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50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已评选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教师先后完成了国家支撑计划、863等国家级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3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矿产地质与勘探工程、矿产经济与矿物环境安全、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本学科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中外图书4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00多种,并设有电子文献数据库、音像库。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3人,教师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60余人。2004年至今,该学科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译著。包括数十篇优秀论文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界》、《中国外语》《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国家级外语类专业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6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双语辞典研究、加拿大文学。